见到自己儿子这么勇武,公孙度非常欣慰,道:“此事就交给你了。”
“是,父亲!”公孙康道。
“不过,前线的部队不要调动,记住,高句丽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公孙度慎重地道。
公孙康深以为然,高句丽是他们的宿敌,不知道打了多少年,谁都奈何不了谁。
“父亲放心,对付几万中原士兵,用不了多少兵力,三万骑兵就够了。”公孙康信誓旦旦地道。
确实,如果是正常的情况下,三万骑兵就能够取胜。
公孙度手下有大批异族,这些人作战勇猛,为了一些军功,可以奋不顾身。公孙度之所以能够在辽东立足,是因为他比较大方。
那些部落族长,只给口粮,而公孙度不仅管饱,还给了上升的渠道,异族骑兵都愿意为他效死。
“记住,不可大意,东阳侯威震中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公孙度叮嘱道。
“孩儿晓得,东阳侯在幽州大破十万乌桓的事迹,孩儿都记得呢。”公孙康道。
“我儿长大了,不需要为父操心了。”公孙度叹息道,眼神里却充满了自豪。
临行前,公孙康对柳毅道:“放心,我会替柳宗讨回公道的。”
少主都这么说了,难道他还能报复少主?
柳毅只好顺着道:“少主武运昌隆,一定会旗开得胜,不要让某的弟弟死的不明不白。”
“放心,这件事交给我了。”公孙康承诺道。
公孙康即刻前往军营挑选部队,训练了三天。而这时,斥候也发现了扬州大军的踪迹。
公孙康连忙向父亲汇报,请求出战。
“我儿一定要小心,随后为父将率领大军支援你。”公孙度道。
“父亲放心,孩儿自有分寸。”公孙康道。
出了公孙度的书房,公孙康整个人都是漂的。
区区一个东阳侯,他还没有放在眼里。
既然东阳侯晒死了辽东的使者,那么该为他挑选一种什么样的死法呢?
公孙康觉得非常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