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让儿臣来讲武堂学习,并非是学军武之道,而是与这些将官学员同在,培养同堂情谊……”
“好!”
关宁很满意弘昭能想到这一点,皇帝并不需要学习兵法军武,更不需要领兵打仗。
皇帝要学的是御下之道!
讲武堂是将官培养的摇篮,最终都会成为军中砥柱,还有什么情谊能比同堂还重?
关弘昭知道,这是父皇为他铺路,是真正把他当成继任者培养。
他来讲武堂上了第一堂课,而给他授课的人,正是他的父皇!
关弘昭这才知道,原来父皇每日都来讲武堂坐班,还会给这里的学员授课!
可这还仅是皮毛而已!
离开讲武堂,又去了国学,让他惊奇的是,父皇来这里,竟然也是授课的!
元武初年,大宁皇帝改国子监为国学,编著教材,教授新学,而今已成为大宁最高学府……
“以后你每日还要来这里学习……”
“是!”
关弘昭才知道,很多教材都是他父皇编撰的。
其实这些教材他们都学过,还更加细致,只是不知道竟然是他父皇所著。
他这才明白,为何那些老先生对父皇异常尊敬,并非只是因为皇帝身份,而是因为学识!
今天真是大开眼界。
在离开了国学后,又去了翰林院。
前朝大康时期的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进翰林院者非科举三甲榜首之流,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地位清贵。
入内阁必先入翰林。
除政治地位极高之外,翰林院还是所有读书士人向往之地。
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延传许久的翰林院被关宁改了!
关宁认为,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
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