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模型,”李向明总结道,“这个模型应该能够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并指导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讨论的深入,团队成员们开始将各自的发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解。

    他们开始起草一份报告,总结了他们的发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夜幕降临,但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团队成员们忘记了时间,他们的眼中只有那些数据和图表。

    李向明坐在办公室里,面前堆满了各种数据报告和实验记录。

    尽管团队成员们都非常努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也完成了他分配的任务,但李向明知道,要彻底完善治愈乙肝的药品,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个重任,似乎只能落在他自己的肩上。

    他具有系统奖励的逆天悟性,学什么东西都非常快。

    李向明回想起,他们在研究中一直关注于药物对病毒的直接作用,以及它如何激活免疫系统。

    但是,他突然意识到,他们可能忽略了药物对肝脏微环境的影响。

    肝脏中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炎和肝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他们新药的某些成分,可能对ECM的调节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立刻开始翻阅相关的研究资料,寻找任何可能支持他这一假设的证据。

    他发现,在一些治愈患者中,肝脏的ECM水平在治疗后有了显著的改变,这可能意味着药物不仅在抗病毒方面起作用,还在修复肝脏损伤方面发挥了作用。

    李向明立刻召集了团队中的几位核心成员,他们连夜开会讨论这一新发现。

    李向明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会议桌旁,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李向明刚刚提出的假设上。

    他们知道,这可能是通往治愈乙肝的关键线索。

    “如果药物能够调节肝脏的细胞外基质,那么它可能促进了肝细胞的再生,同时抑制了纤维化的过程。”李向明激动地说道。

    一位资深的研究员,赵博士,点头表示赞同:“我之前在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但是没有足够重视。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我们之前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