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哥儿,你咋知道那人是方老爷府上的?”
从镇上到四周的村子,就没人不认识这位土财主,他在周边许多村子里买了大片的田地,佃农为他种粮,以将闺女哥儿嫁给他当小妾为荣,这样不光免了佃租,得了个方老爷亲家的称呼旁人也会避让几分。
“我不光知道他是方府的,还猜他估计是方老爷嫡子身边伺候的,方老爷几个嫡子年纪都大了,他刚才说的小少爷定是方老爷的嫡孙小哥儿。”
方老爷娶了十二房姨娘,子女无数,有的没准他本人都不知道叫什么,犄角旮旯里蹉跎着。
那小厮气势高傲,定是跟着的主子得脸,他才会如此,按孟晚猜着应是方府里的大爷,嫡长子身边跟着的。
宋亭舟躺在炕上琢磨着孟晚的话,心中思量一番发现真的能对的上,不免也想:若是刚才晚哥儿没有阻我,方家哪怕不会为了个小厮与我翻脸,只怕也得罪了这个镇上一手遮天的土财主,往坏处想,晚哥儿和娘没准也会因我受难。
再遇事不该如此冲动了,要在确保家人安危下,掂量着后果行事。
若没有孟晚,宋亭舟这种无背景,接受刻板教育墨守成规,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去的官员,该是掌权者最好的棋子,可谁知几年后入京的已经是宋亭舟pro专业加强版了。
“姨,昨晚我捶面你见了没?往后咱们每天晚上把面捶好了,备着早上用,还有老面引子也要时时备着,不能等没了再续,不然来不及。”
按着今日来看,明天应该开始有回头客了,店铺外面有空还要做块招旗挂上,不用太复杂,让人一眼便懂是卖什么的就好。
家里面和柴也不太够,还要采买,油是在镇上油坊买的豆油,四十五文一斤,一锅油用一日,起码一斤半的油。
成本也贵在这儿,若是生意好了,一日最少炸上一百根油条,那就是三百文,刨除六十七文的油钱,二十文左右的面粉钱,和两三文的柴火钱、十七八文的房租钱,还能剩下近二百文,那便是赚的。
孟晚琢磨着怎么再节省些开销,若是和油坊订好了常年在他那儿拿油会不会再便宜几文。
他前世听说宋朝产油技术成熟,不光有用于烹饪的芝麻油、菜籽油、苎麻油和大豆油。
竟然还有杏仁油、白苏籽油、蔓菁籽油、苍耳籽油、乌桕籽油和桐油,其中乌桕籽油和桐油都不适合食用,前者用来做蜡烛,后者用来做油纸伞和防雨靴。
禹国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些稀奇古怪的油类,但豆油已经做得极为成熟了。
乡下的村民多数还是喜欢买肥猪肉,炼猪油,她们觉得那样更解馋。
更贫困些的村民买豆油也舍不得多放,一斤二斤的能用半年,因此镇上的油坊豆油生意一般,倒是芝麻油卖的火热,人人皆爱。
不过常金花是不舍得买一百二十文一斤的芝麻油,她认为这钱还不如买猪肉,镇上人家倒是常用。
孟晚眼见着吕氏的儿媳妇打了小壶的芝麻油回来,味道香的霸道,从他身旁过便久久不散。
他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一锅油怎么也会剩,不然再烙些芝麻饼来卖?
午后申时,集市还没散,又增多了许多卖灯笼和花灯的小贩,宋亭舟起来后将铺子门前也挂了两盏,是书肆黄掌柜送的,上面的画出自孟晚手笔,一盏是兔子在吃元宵,一盏是小蛇卷了根糖葫芦,倒也应景,可见人家是用了心。
今天午后便不开门了,孟晚将炸的油果子送了五根给黄掌柜,留下三根常金花说给吕氏送去,院子里另一家租户听说是回乡下老家了,至今还未回来。
最后二十根大头,孟晚与宋亭舟一同前往,铺子偏西,方宅偏东,这一路就当是逛灯会了。
可实际孟晚并无心去看风景赏民俗,只想快些送到东西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