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爷,快去拿碗。”王振华晃晃酒瓶。
“哎呦,好家伙!”老皮匠赶紧找大碗。
一两白酒下肚,他红光满面,“等棉絮票下来,我给你送去。”
接下来,王振华花半个月时间买布。
每次买二十尺,五天去一次供销社,终于买够七十尺府绸。
现在就等十月底的棉絮票。
老妈和舅妈每天去皮鞋厂摆摊,有时挣五毛,有时挣一块,每天都有好心情。
她每次回家,都会买些青菜,有时买蒜苗,有时买韭菜。
村民知道了缝纫机,王家再次成为焦点。
“振华的日子越过越好,我都后悔死了,如果当初我收养振华,缝纫机就是我的。”
“二大娘,让你儿子给你买缝纫机,你也去乡里挣钱。”
“呸!俺家那几个不争气的孩子,我这辈子都别想踩缝纫机。”
董秋兰的地位也直线上升,村民们只要见到她,都争着跟她打招呼。
时光荏苒,很快来到十月底,村里终于发棉絮票。
不管男女老少,每人只有四两,整整比去年少三两。
王振华家四口人,得到一斤六两棉絮票。
但是,做棉衣、棉被、棉鞋至少需要三十斤棉花。
王振华找村民买票借票,只借到二十二斤,第一时间去供销社买棉絮,一块钱一斤。
天气越来越冷,董秋兰没办法做生意,就留在家里做棉被。
大舅妈过来帮忙,做了四床棉被,八双棉鞋,用完全部棉花。
这天晚上,董秋兰道,“现在就缺棉衣,振华,还能搞到棉絮票吗?”
“没问题,我明天去找英杰帮忙。”王振华说道。
“你也别着急,咱家的棉衣勉强能过冬。”董秋兰说道。
村民没有多余的棉絮票,与此同时,经济公安正在严打倒卖棉絮票的行为。
每当国家发放布票和棉絮票,都会严打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