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7日,国军取得台儿庄大捷,毙伤鬼子一万余人,全国抗战士气高涨。

    金华,211师指挥部,秦中华跟陈易正在讨论这件事情。

    “师座,咱们转战豫东的计划是不是先停下来,观望一下战事发展再说?”陈易说道。

    台儿庄大捷歼灭了一万多鬼子精锐,让陈易对徐州会战的前景乐观起来。

    如果国军徐州会战打赢了,豫东他们就没必要去了。

    “陈参谋长,台儿庄大捷打的是很好。

    但是鬼子华中派遣军和华北方面军南北夹击徐州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所以咱们该做的准备还是得继续做。”秦中华沉凝说道。

    “是,师座。”陈易回道。

    秦中华能理解陈易的心态。

    毕竟,台儿庄一战,国军重创了鬼子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两个精锐师团。

    就连校长都在此战以后,认为优势在我,抗战的转折点已经来了。(校长当时真这么说的。)

    不停的往前线增补部队,而且他已经亢奋到多次越级给前线将领汤恩伯和孙连仲等直接下令,指挥作战。

    但实际上,国军在台儿庄战役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伤亡接近五万人。

    而且士兵疲惫不堪,装备严重短缺,尤其是重型武器匮乏。

    相比校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人就谨慎很多。

    他深知深知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六十万国军想要在平原上三十万精锐的鬼子打决战,几乎是不可能赢的。

    所以他提出了机动攻势方案,试图通过小规模部队包围日军,同时使用游击战术切断敌军补给线,但未被校长采纳。

    于是,不论是鬼子还是国军,都想在徐州围歼对方。

    战至5月15日,鬼子华中派遣军占领蒙城。

    校长这才意识到,徐州的六十万国军有被南北合围的风险,优势不在我。

    于是,他听从李宗仁的建议,下令撤退。

    同时,国军统帅部也意识到了豫东的重要性。

    5月16日,金华,211师指挥部。

    “师座,统帅部来电,命令我们211师,前往豫东。”陈易报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