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天津80后,我小时候没有上树掏鸟下河摸虾的经历。我家离海河远,本人不会游泳,又不怎么喜欢出去玩,所以那些童趣和我无关,我的童年记忆,第一是录音机里面单田芳先生的评书;第二就是黑白电视机里面的港剧。
看的第一部港剧,是黄日华、温兆伦合作的《义不容情》,之后是温兆伦主演的《我本善良》。
时光流逝,电视机从黑白变成了彩色,看的剧也就越来越多。ATV的《胜者为王》、《精武门》、《洪熙官》,TVB的《壹号皇庭》《刑事侦缉档案》乃至金庸武侠系列。
到现在为止,TVB8,90年代的剧看了八成以上。
之所以写这个故事,也是希望找到和自己爱好一样的同好,共同回顾属于80,90后看剧记忆。
如果您看的时候,能感觉到有当年TVB的味道,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我和沧海是好友,曾经几年在一起喝酒扯淡,也都喜欢香港影视。不过具体审美上,我们是有分别的。沧海喜欢香港电影,我更喜欢港剧。虽然网络上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是两回事。
香港电影节奏更凌厉,推崇“尽皆过火,极尽癫狂”。
港剧因为受众的问题,更中正平和,也更浪漫主义。
比如无牌大状这个故事的诞生,就来自于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港剧《壹号皇庭》
香港电影也有讲律师的《法内情》《法外情》《毒舌大状》《圣诞玫瑰》这些,但是和壹号皇庭并不能化为一类。
作为电影,节奏肯定是更快,冲突更尖锐,人物更极端。
而电视剧节奏更平缓,人物也更市井。
律师、师爷,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友情,这些比重和案件庭辩比例基本是一比一,他们更像是生活里的人,节奏更舒缓,更惬意。
TVB的这种生活风和浪漫主义,比香港电影的凌厉火爆,更吸引我。
另外一点,就是传统港剧(仅指港剧不是港片)和京剧以及广东大戏的联系更紧密,角色出场有潜藏的“行当”设定,生旦净丑忠奸正邪,场面上也是“三五人千军万马,七八步万里河山”的戏曲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有人不喜欢,我个人很喜欢。
它的调性又偏向于市井文化烟火气,喜欢把大人物按小人物塑造,喜传奇不喜正剧,目的是娱乐而不是追求格局,这些都恰好打在我的点上。
曾经的港剧不去推崇成功,不去追求飞黄腾达,宣传的是“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讲友情、爱情、亲情,不讲发财,不讲谋权,这些都是吸引我一直看的动力。也是我写这个故事的动力。
我戒电视剧已经有好几年了,原因就是感觉现在的剧不喜欢,包括TVB也变味。
律政新人王开始推崇成功学;律政强人等强人系列,讲的也是刀口向内,争权夺利向上爬的故事,没有了《毕打自己人》《同事三分亲》那种内部团结和温馨,更没有了好兄弟之间的义气,家庭的亲情,以及爱情。同样缺乏《鉴证实录》《法证先锋》那种单纯做好工作不考虑个人职位收益得失的职业剧氛围。
正因为我不喜欢现在的TVB,我才更喜欢曾经的TVB,写这个故事,就是想要重温当年90年代TVB的感觉。
对白、口语上,学习的也是90年代TVB国配风。
如果有朋友觉得奇怪,我建议您去看一下90年代的TVB国配剧,就可以明白。
虽然现在很多人推崇原声,但我还是强烈推荐90年代的国配,一直到2008年以前,都还好。那个时代的国配老师们,真的是用声音在表演,而不是棒读完成配音。而有独特声音特色的国配老师,现在也是找不到了。
无牌大状,是个属于90年代TVB的故事,是街坊英雄的故事,是个主人公重启人生救赎之旅。而不是一个谋求成功,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