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给了你包国维一条活命的机会,你小子不珍惜,眼下又主动撞上枪口来……

    而陆军总长何印卿却是上前走到议长身前低声道,

    “已经命商司令派军前往花苑口地区……”,何印卿话顿了顿,紧接着又补充道,

    “日军以两支步兵大队、一支战车中队和陆航部队八架飞机为先锋近三千人正在猛攻开封城,

    防守开封的是141师师长宋肯堂、八十七师预一团团长周卫国以及包国维一部,今晨来报,尚能可守!”

    听到何印卿的话,议长的脸色这才微微好转了些许,何印卿见状心中才松了口气,他特意将包国维派兵支援开封一事说了出来,

    抛开意识形态的见解,他其实挺欣赏包国维的。

    作为黄埔十一期出身,包国维显然要比他的同期甚至五期以后的许多学长都更能打仗,并且打得都是硬仗。

    并且此人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连民生治理方面同样让人侧目。

    抗战前,鄂省、川省两地的兵役改革起初是由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印卿点头同意通过的,

    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副总教官的他深知役前训练的重要性,

    只不过迫于连番的围剿作战和华北日军的咄咄逼人,何印卿实在没有心力去做这件事情,

    直到“天子亲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提上来的兵役改革策划书,

    才让一个名叫包国维的年轻人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尽管事后在包国维的主导下,兵役改革逐渐走偏了方向,让议长大怒杀了好些通红嫌疑之人,

    但是他知道,议长动杀心的原因只是包国维瞒着他干了那么多敏感的事情,

    作为议长的早期同学加同事,他深知议长的脾性,对部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忠诚,说白了就是讲义气,挺大哥,这或许是跟议长早期混迹过沪城帮会的原因有关。

    至于包国维通红……只不过是明面的一个比较说得通的理由罢了,若不是因为这档子事儿,

    金陵一战后议长甚至打算将力挽狂澜的包国维提拔进入“天下第一师”八十八师任职。

    但是在失去了淞沪杭膏腴之地后,议会政府的财政缺口少了一大块,议会不得不开始笼络内地的那些大地主和传统买办势力,

    笼络这些人的投名状就是将悬在他们头上的那把刀除掉,而拿着那把刀的便是华夏当前正在试点进行的兵役改革督办公署,包国维更是首当其冲。

    议长先是点点头,而后对着桌前垂手站立的几名官员下达了指示,令其火速赶往郑城亲自监督决堤一事,同时严令决堤保密工作,绝不可授以外人口实,

    当办公室内只剩下了议长与何印卿后,前者这才放平了语气,“民众疏散工作怎么样了?”

    “根据郑城行政公署的前后两份报告,前期疏散由于时间和人力财力以及保密的原因,只疏散了郑城北郊、中牟县一带的百姓,

    后在第一旅的强制要求下,豫东南各处村镇百姓都已经在搬迁的路上或是准备搬迁了……不过,郑城的几十万行政公款全部被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