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都已经过了四五个月了,你这个分子育种新项目似乎还没有动静,进度严重滞后。”

      “你没有什么想说的吗?”莫蒂教授的目光停留在陆时羡右手数起第三个座位的男人身上。

      名叫鲍斯的男人端起桌上还冒着白气的热咖啡,不慌不忙地回道:“我这个项目准备尝试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这是去年学界才出现的颠覆式新技术。”

      “我和团队都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它,不先熟悉技术原理和实验操作,提前再久也只是白费功夫。”

      “况且我这个项目存在几个难点,目标基因组异常庞大,遗传机制很是复杂,遗传转化率不高等特性,对其新品种培育和品质改良地难度非同一般。”

      “不错,现在不少实验室已经在全力运用这门新技术,想抢占分子育种的成果新高地。我们也要及时跟进,这种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分子育种的范畴,研究前景异常宽广。”莫蒂教授听完点头,明显是认可了他的说法。

      “接下来,请米亚斯教授就你们申请的课题简要说说情况吧。”

      很快,一位戴着眼镜的教授开始继续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成为国际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新宠。”

      “大家都知道dna甲基化是真核生物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重点。细胞内基因调控性质会因为访问大量基因或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而产生变化。”

      “基于此,我团队项目的研究重点集中在dna甲基化图谱及其构建。目前进度不算顺利但还算可以,我有预感很快会有新进展,这一点我对此毫不怀疑。”

      名叫米亚斯的教授一句话还没说完,他旁边的一位教授却已经幸灾乐祸地笑出声。

      “米亚斯,我才听说芝加哥的波林教授也在研究这个课题,你可比他先开始数个月,别到时候被人家截了胡。”

      米亚斯显然也听说了这个消息,脸色显得很是不好看,只是冷哼一声:“波林只是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而已,完全不足为率。”

      “芝加哥大学对于高通量检测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想和我竞争还嫩了一点......”

      “好了,克罗你和米亚斯都别吵了。”莫蒂及时将这场争论改入正轨:“热点问题有竞争才正常,一个研究项目如果说都没有人问津,我反而要对该项目的申请立项论证提出怀疑。”

      “下一个是......”

      直到走出实验室,陆时羡的思绪还沉浸在刚刚的会议之中。

      他全程旁听了这次例会,除了鲍斯和米亚斯,还有好几个项目负责人分别进行了报告,导致会议一直延续到两个小时以后。

      陆时羡还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感觉。

      一个实验室,同时进行数个大型或是重点项目时的情况在这里成为常态。

      这就是一般大学和顶级大学、普通实验室和知名实验室的区别。

      而在耶鲁,遗传育种实验室还只是里面中上层次的一个

      类似与此的场景每个月都会发生许多次。

      耶鲁的多元化文化蔓延到学术研究,在这焕发出了与绝大多数学府不同的景象。

      传统学术礼仪培养了严谨的学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