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汹涌,岁月葱茏,这个唯一允许我们任性,轻狂,固执的时光,这个洋溢着生命中所有激情,燃烧着不羁的灵魂,追寻着梦想的翅膀,承载了生命中所有感动的年华。
曾那般耀眼地绽放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互相见证成长,途经彼此的盛放。如今,我偶尔尝试着寻找那本已经泛黄的同学录,结果弄得满屋子尘飞扬,乱七八糟的,最后。
终于在高大的橡木柜的角落里,发现了它,上面早已灰尘布满,许许多多灰蒙蒙的绒球覆盖在上面,呛得我咳嗽了几声。望着这本早已失去昔日光彩的薄本。
那些从前说好的“以后见哦”约定好的“可不要忘了我哦”,嚷嚷着的“记得常联系”等等,忽的一下从脑海深处扑面而来,萦绕耳际,眼眶中好像有什么东西在不停地打转。
光阴荏茬,白驹过隙,即使一生也不够回味。曾经的想法,举动,约定,现在看来,是那么幼稚,荒谬,不切实际,我不禁勾起一半的嘴角上扬,眼睛眯缝着。
当“留学镀金”正值严酷夏季,一股新生的力量——“滥用文学镀金”却迎来了它“暴风雨式”的春天。
随着“新红楼”“新西游”的全国热映,一种新的现象倍受关注——我戏称它为“滥用文学镀金”现象,即胡乱过度地使用文学作品或文学界古今名人等为某商品“镀金”的现象。
早在好几年前,这一类型商品就悄悄打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例如,你一上网,是否经常碰到弹出的某种游戏广告?广告页面上悬空立着三位披甲持剑的美男。
下面标上姓名:吕布、董卓、曹操。近处一位古风装扮,颇有几分姿色的性感美女,泪光点点。
楚楚可怜道:“救救我!”下边标名:貂蝉。美女胸边一边用大字标明:点击进入。这就是网络游戏中的典型事例。
影视方面,也不乏此类作品。其中,“恶搞文学”之者当推“新红楼”。从“妖女”秦可卿色诱纯情小宝玉到“黛玉裸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把原著扭曲得面目全非,不仅违背原意,破坏美感,更是完全舍弃了文学价值,使九州小说史巅峰之作沦为庸脂俗粉纠结的情史传奇。
影视作品不仅是胡乱地用文学镀金,而且是泛滥、过度地。狂拍著作翻拍经典未必是坏事,然而以这样的速度和这样的质量,我实在不能说出它好在哪里。
在影视潮流的带动下,“滥用文学镀金”迅速打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诸如此类的书与文章几乎是无处不在,无人不看,很显然作者利用名人的影响利用名人的影响力为文章镀金以达到人从厚厚书堆中脱颖而出的目的。
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可以说这是仗着文学的影响卖劣作,炒作文学为捞钱。
在此同时,这股风刮到了旅游业,企图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在“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大家可以体验“武大捉奸”的真实快感;在“大观园景点区”。
可以话二十元看园内3D电影,带你走进“惊悚版”太虚幻境……不仅如此,跟风者的群体里呈扩大趋势,也许明天新加盟食品包装行业,也许后天又增员了电视广告产业……
“滥用文学镀金”,究竟归罪于谁?我想要问这一问。
马上,我也许会听到略带轻蔑的声音:“切,没文化真可怕!”也可能会听到从鼻子里冒出的哈哼:“谁让金钱主宰天下?”
还可能听到较深刻的话:“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至上,由此看,九州正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踏上资本主义路线!”
乍一听,这几句话还蛮有理的,然而,我要反驳。
要说李少红、陈凯歌没有文化,不少人要唾弃你。我要申明的事:提出“李白——大唐第一古惑仔”者乃是北大教授,考证出“李清照——‘三鬼’”者乃是一知名女作家,他们再怎么说也是知识分子吧。
若说“拜金”与“镀金”有关,我赞成。说有因果关系,恕我不敢苟同。葛朗台拜金么?拜呀,他玩“文学镀金”么?没听说过。三鹿、双汇拜金么?简直是败于金呀!
玩这手么?没吧。“拜金者”可凭多种手段淘金,不必非下刀文学不可,已知“拜金”不能推出“镀金”,所以其间无因果关系,顶多就是个诱发因素罢了。
第三句话,我没法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不过我肯定,这与今天主题无关。硬要反驳一下,那就举个例子,资本主义强国——美、日,兴不兴“滥用文化镀金”呢?自己Google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