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敬侯到底在想什么,他会是什么样的立场,这种种问题的答桉正困扰着李皓。
不过这事暂时还不急,在赵祯身体没有进一步恶化之前,李皓都还有时间寻找答桉。
接下来,李皓遵守了与曾朝生的承诺,陪同他入宫走了一趟,亲自帮他在禁卫军中树立了威信。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李皓把杨文远也给叫上的前提下完成的,不过李皓也有正当理由。
毕竟皇宫守卫是由禁卫军和殿前司一同完成的,那曾朝生和杨文远肯定会经常打交道,两人相互熟悉也是应该的。
反正该做的事情李皓都已经做了,剩下的东西也不需要李皓细说,以杨文远的脑子,自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而忙完了宫里的事,从两淮的盐场也传来了喜讯。
晒盐法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整理总结,终于大致成型,可以大范围的推广了。
按照当地盐工和盐场官员的计算,虽然现有晒盐法在产量上没有指数级的增加,但因为节省了大量燃料和人力。
所以在制盐成本上有了大幅度的降低,那当初设想的,在保证盐税总额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官盐价格也就有了可行性。
当然晒盐法也只适用于沿海地带,对于井盐和解盐的成本管控并没有多大用处。
但即使是这样,对于天下百姓也已经是一件大好事了。
于是李皓先将此事告知了陈升之,毕竟他是三司使,这点尊敬还是要有的。
而陈升之对此自然也是好生勉励了一番,但也没有太过在意。
毕竟盐税的事一直都是李皓直接向赵祯汇报,就算是有功劳,能落到他身上的也不多。
通知完了陈升之,李皓便又是一封奏疏,直接呈报到赵祯那里报喜,并提出继续实施接下来的方案。
不过
在真正实施之前,李皓其实还是想要再去一次两淮,亲眼到盐场查看下情况。
甚至若是可以的话,针对如今的榷盐制度,李皓也想在全国巡视一番,然后再进行盐税改革。
但赵祯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转,李皓实在不敢在这个时候离京,免得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自己没有办法及时应对。
毕竟在历史上,赵祯也差不多就是在这段时间去世的。
虽然这个世界和历史有所不同,但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率这个轨迹不会有过多的变化。
而赵祯在收到李皓的奏疏之后,也确实挺高兴的,即不会影响朝廷赋税,又能给百姓减轻负担。
这就是一件大好事,所以当即便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官盐价格,并让李皓出一份具体的计划。
然后这份计划就让李皓犯难了,毕竟要让计划有可行性,光纸上谈兵就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