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再直白点,现在研究杂剧的人毕竟不多,能够看得懂杂剧的也不多,人们为什么喜爱这套书,就是因为这套书中有精美的元版和明版版画。
所以,这种杂剧类的丛刊,售卖的价值大是被书中版画多少决定的。
像林逸手中这一函八册,共计有版画70多幅,可以说是很难得的版画资料了,可谓图文并茂,用一句很时髦的话说,叫做很有“即视感”。
没办法,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大都成了“视觉动物”,而这也是旧书收藏中为何各种“书画”类大热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国外的油画以及插画作品,卖得比钻石都贵。比如说英国诗人威廉姆布莱克创作的一首插图诗的珍贵原始版,去年拍出了三十七万美元的天价,这本小册子名为清白之歌,创作并印刷出版于1789年,插图为手绘。据拍得者说,“俺楞中的就是那几幅画儿……”
作为旧书收藏爱好者,林逸有时候也搞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明星靠脸吃饭,旧书靠版画赚钱。
好了,不想那么多了,林逸觉得不管如何,走了这么一趟,也不能空手而回,要是可以就把这套书买了下来。
……
在林逸仔细琢磨这套线装书的时候,老汉也在仔细琢磨林逸。他见林逸穿的很好,怎么看都像是有身份的人,带的东西也是大包小包,说话的语气和待人的态度也不是一般人。
不是一般人就一定是有钱人。
老汉得出了结论。
然后老汉就又开始琢磨,该问林逸要多少钱呢?看他的样子似乎很喜欢这套书,俺自己也很喜欢这套书,这套书里面有很多好看的图画,那人物看着可得劲啦。
他说俺卖掉的那些书卖亏了,都值好几万,那么这套书也该值些钱吧?
老汉不懂书,害怕再卖赔,小心眼里又特别想把书卖掉发笔大财。
作为农村人他也没啥指望,不指望包谷地里能长出黄金来,不指望小河沟里能蹦出金鲤鱼来,就指望自家里的东西能卖多点钱出来。
老百姓不容易,老农民更不容易。
稍微有一丁点的盼头,他们就会扩大数倍来幻想,而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安慰与麻醉。
所以当林逸询问老汉,这套书你想要多钱时,老汉毫不犹豫地伸出一巴掌:五千!
林逸有些发懵,倒不是被这小小的五千吓住了,而是因为老汉那种炙热的眼神,好像今天这套书非卖五千块不可,要不然你连人都别想走。
林逸只能笑笑和老汉解释这套书是影印的,不是原版木刻的,如果是木刻的别说五千就算是五万都值,又说这套书自己顶多只能出两千块钱。
一听这话,老汉立马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得,再次伸出巴掌五千!
林逸从没想过会遇到这么执拗的老头,根本和他说啥都没用。他不懂,也听不进去,眼里就认准两个字:五千!
最后林逸忍不住了,就问,“你为啥非要卖五千块不可?”
老汉指了指自己闺女,说:“为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