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会稽郡上虞县有一祝姓员外郎,家有一女视若珍宝。
女儿十三之时,欲往会稽郡城绍兴求学,父未允,于是乎伪装成卖卜者,穿着道袍、手拿卦幡,来到府门口,其父见其扮作道士,不忍揭穿,召其入府算卦。。。
算到最后,祝对其父曰:“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又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遂女扮男装,去会稽郡城绍兴求学。
途中,官道上,吃茶时邂逅了赴会稽郡城绍兴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相读甚欢,遂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梁山伯为兄,祝英台为弟。
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祝下定心思,非梁不嫁。。。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距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中,一女子乔装为男,到学堂读书,后爱上一男同学,却害怕说出自己是女的。
父母不知道,将她另许了人家。
男同学知道她是个女的,想订婚,已经迟到了。
结果,两人都郁郁而死……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英台何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
可是梁山伯家贫穷,未能如期而至。
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会稽郡下辖鄮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