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举着柴火站在一边,给刘永铭照明,而刘永铭则是一边将笔伸进装有墨汁的瓷瓶里沾着,一边在洞里寻索起来。
刘永铭最终还是选定了一面空白平整的石壁,站在前面,低头冥想了一会。
杜祖琯笑了笑,想看刘永铭能耍出什么活宝出来。
只见得刘永铭运了一下气,将笔紧握在手上,而后在石壁上写起了字来。
“岁在流年,难兴相频。徒车行旅,列无馆驿。非游猎之饶乐,无金鼓之绕耳。渐行山涧,随增即兴,伴沮水而兴至,旷怡怀古。揽江湖而望西峰,携三川而有山越。桥山青座,集华严而成天冠。聚仙堀洞,供佛陀以成正果。集灵之英,会神于窟。采观星之月映,眺华夏之雄威。”
杜祖琯看着刘永铭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许多字,深深地吸了口气。
她好奇得从篝火边上站了起来,来到刘永铭的身边,出神且又默默地看着。
刘永铭接着写道:“雾起山娇,露启石林,幕于四月,起于春峦。骥驼徘山,闲者行来。徒石崚而遇松翠,亵溪滴而倚柳青。访仙山于洞天,悟道法于福地。临瀑布而幽爽,饮激水而忘忧烦。眺岚岗而寤寐,望奇川而思服。曲径明清,嶙山会水。鸟雀青竹合为一画,天际山阴共为一卷。静于风,匿于雅,沉于颂。”
杜祖琯深吸了一口气,摇头说道:“真是好词!好赋!字更好!这字体……”
杜祖琯好似已经看出了些不对劲来。
在石壁上写字,当然是要把字写得大一些。
就光光那些向下微坠的墨汁,字写太小加上坠墨,没一刻就得糊到了一起。
字即是要大,笔自然也得用大笔。
但出门在外,又不是专门来这里写字的,谁又会准备那么一支大笔呢?
用小笔写大字,又要写得好看,刘永铭却是想到了一个办法来。
那就是写瘦金体。
只有这才能弥补笔峰太小所引发的问题。
虽然失去了魏碑的厚重感,且显得有些轻浮,但不管如何,还是将大字给写了出来。
也正是这一手的瘦金体,震得杜祖琯是目瞪口呆!
“这字……”
刘永铭笑道:“诣岭先生这么有名,世间文人也多多仿其字体笔迹者。我虽不是文人墨客,但仿些字还是能做得到的。”
杜祖琯却没信刘永铭的话,用那半疑眼神看起了对方来。
因为刘永铭在石壁上所书写的笔力是根本仿不出来的!
原版与山寨毕竟是有区别的,特别是书画。
后人临摹的再像,鉴定专家从笔力上一看,就能分清楚是不是谁谁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