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雷达早就装上了飞机。
陆军航空兵早已装备夜间战斗机,而夜间战斗机的标志就是小型搜索雷达,也才能在夜间发现与跟踪敌机。
海军航空兵也采购了一批夜间战斗机,装备岸基航空兵,用来守卫军港等要地。
可问题是,夜间战斗机配备的是小型雷达,不但探测距离近,可靠性也不够高,持续工作时间非常短。
用于火控,问题还不大,反正开机时间也就几分钟。
要用来进行长时间的探测与搜索,那就肯定不行了。
简单的说,就是能长时间工作的,具有足够的探测距离,而且非常可靠的雷达,还没有小到能由飞机搭载。
至于战术级别的舰载机,那就更不可能了。
不要忘了,所有的夜间战斗机都是双发远程战斗机,重量是一般舰载战斗机的两倍,跟中型轰炸机差不多。
其实,最初的几种夜间战斗机都是用性能优越的双发中型轰炸机改造而来。
这下,问题又回到了雷达上。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增加了在雷达等电子设备上的投资,以委托方式,让国内的几家电子厂商与研究单位开发小型搜索雷达,并且与舰载机制造商合作,探索把雷达装上舰载机的方法。
就白止战所知,基于“霹雳”研制的“雷达机”已经完成了首飞,只是行能非常差。
选择“霹雳”没什么奇怪的,这是吨位与尺寸最大的舰载机,拆除不必要的设备后,有大约1吨的重量来搭载雷达。
关键,“霹雳”的座舱足够的大,在拆掉了后方的自卫机枪之后,甚至能安排第四名机组成员的位置。
这样一来,就能够在飞行员与导航员之外,搭载雷达操作员与通信指挥官。
此外,“霹雳”的机腹有用来挂在鱼雷的弹仓,能用来安置雷达。
可惜的是,雷达的小型化依然不够好,也可以说小型雷达的性能太差,还存在很多暂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如何让机载雷达实现360度空域搜索。
在进行了测试之后,海军没有订购这种雷达机,不过依然向厂商提供资金,让厂商与制造商继续探索。
总而言之,白天的战斗再次证明,获得能有效探测超低空敌机的手段,已经成为舰队防空作战的当务之急。
在技术靠不住的情况下,也就只能使用笨办法。
正是如此,第十一特混舰队有2艘快速战列舰,4艘远洋巡洋舰,4艘重巡洋舰与4艘轻巡洋舰。
足足有14艘防空战舰!
此外,在8艘驱逐舰当中,担任分队领舰的2艘也配备了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