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盯上的,不止是登陆舰队。
10点过,也就是在收到登陆舰队覆灭的消息之后不久,在舰队东边出现了一队不明身份的战机。
在收到消息的时候,斯塔克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至于舰队司令部的那些参谋,包括史密斯在内,都吓傻了。
难道是CIA提供的情报有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在2000多千米之外?
不过,这个担心很快就被打消了。
从东边飞来的不是敌机,而是来自第52特混舰队按斯塔克的命令,派来的12架防空战斗机。
只是,情况算不上乐观,甚至可以说非常糟糕。
第52特混舰队没有回复由斯塔克下达的命令,就是因为已经被梁夏海军盯上,不想因为回复命令而暴露行踪。
在12日深夜,准确说是13日凌晨的时候,不断有梁夏海军的巡逻机出现在第52特混舰队附近,按斯塔克拟定的战术,第52特混舰队一直依靠部署在外围的预警机指挥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没动用防空战舰,而且扩大了外围拦截的范围,也就是尽最大努力隐藏了自身的行踪。
只是,在快天亮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除了来自南面的巡逻机之外,出现了一些飞行速度更快,目标特征更加微弱的敌机,而且都是来自东边。
毫无疑问,那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动的侦察机。
要命的是,还不是一般的舰载侦察机。
按E-2C获取的目标特征信号,那些敌机确实是“攻-5”,可是梁夏海军的“攻-5CZ”电子攻击机由“攻-5”发展而来,RCS特征与“攻-5”没有太大的区别,很难在几百千米之外分辨出来。
关键就是,那些侦察机没有径直向西飞行,采用Z字型折返搜索航线。
这是电子攻击机在搜索状态之下,通常采用的飞行线路。
因为不是径直飞向目标,所以不存在直接冲进防空网的问题,而且保持较远的距离,还能引诱敌人的防空雷达开机。
关键还有,像“攻-5CZ”这类电子攻击机,主要依靠的是电子战吊舱,而且通常挂在翼下重载挂点上,因此在侧面朝向敌人防空阵地,能够获得最远的探测距离,以及最佳的探测精度。
这下,第52特混舰队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如果是侦察机,问题还不大,毕竟舰载机在执行侦查任务的时候,都会带上几具大型副油箱,以获得足够远的航程,因此通常只携带一具专用侦查吊舱,执行电子侦查任务的能力相对有限。
其实,大部分舰载机都没有办法使用专门的电子战吊舱。
那么,在遇到舰载侦察机的时候,旗舰还能够跟在外围巡逻的预警机保持联系,在战术层面上做出部署与调整。
在电子攻击机面前,这就是自寻死路!
当时,负责外围警戒的E-2C在大约350千米的距离上,对那些敌机的身份做出了大致判断,认定是威胁巨大的电子攻击机,而这架E-2C距离“纽兰”号大约600千米,飞行高度在0米左右。